一、战区地形整体构成与战略定位
二、山地地形攻防体系解析
战术要点:
攻方:优先控制制高点,使用攻城器械(如投石车)打击山脚单位
守方:在山腰设置环形防线,利用天然岩壁构建防御工事
三、河流与平原协同作战模式
地形交互:河流与平原交界处形成天然缓冲带,宽度约800米
防御体系:
河流侧:部署水陆两栖单位(如渡鸦船队)
平原侧:建立移动要塞(移动防御工事,机动性+30%)
四、森林地形特殊机制说明

资源陷阱:
荆棘丛:造成30%移动速度损失(需火攻破解)
暗影区域:视野缩减50%,但获得隐蔽加成
推荐策略:
隐秘突袭:使用侦查无人机(视野扩展200米)
长期驻防:建造树屋要塞(防御力+25%,但建造耗时延长)
五、地形改造与基建优先级
改造效率对比:
平原:1小时/平方公里
森林:3小时/平方公里(需清除荆棘)
山地:5小时/平方公里(需爆破开路)
基建顺序建议:
阶段3(50km²+):部署空中要塞(打击半径+300%)
【总结与常见问题】
Q1:如何快速突破山地防线
Q2:森林中的隐蔽部队如何被发现
Q3:河流改道对资源生产的影响
Q4:平原地区如何应对空袭
Q5:雪原地形是否适合长期驻防
Q6:地形改造优先级如何调整
Q7:废墟地形是否具有战略价值
Q8:沼泽地形如何提升防御能力